DCSIMG
返回
薄扶林水塘:《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上)
2025-09-24
薄扶林水塘:《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上)

我們現在扭開水龍頭便能享有到乾淨的自來水,然而香港開埠初期卻一水難求,水務基建成為政府首要任務。「香港開埠歷史和水務息息相關,所以水務歷史就是香港發展歷史。」社企創辦人Ling形容當年水務基建的決策過程充滿挑戰和趣味,她憶述自己做導賞的緣故,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土木工程師陳子浩和黃曦諾,他們兩人均在水務署工作多年,且專門研究香港水務歷史。Ling更找來了從事新聞與文字工作多年的蔡元貴,四人合寫了《唯水是問:隱藏於香港水務歷史的人和事》一書,疏理了香港水務歷史和發展。

 

全書共有四章,第一章「香港水務開拓時代」講述香港最早期水塘建設的情況;第二章「早年水務工程的華人傳說」記述了陳亞東、吳子美、吳子楚等人在香港水務發展中的重要事跡;第三章「古今水務設施導賞」介紹古蹟配水庫和現存廢棄水務遺蹟等地方;最後一章「幽微的水務遺事」補充日佔時期供水狀況,以及送水一個半世紀的古水道等被遺忘的水務歷史。

 

薄扶林水塘工程

十九世紀時,時任港督羅便臣爵士為了解決香港供水問題,遂以賞金一千港元,徵求各方提供充足潔淨水的方案。皇家工兵隊的文職工程監督羅寧突圍而出,提出興建薄扶林水塘,也就是香港第一個公共水塘。書中提及薄扶林水塘工程在延期和超支情況下,最終於一八六三年以總成本十七萬港元完成。當初為了減少開支,將原本計劃的水塘容量由3,000萬加侖,減至200萬加侖。修訂後的工程雖省下公帑七百多元英鎊,但儲水量卻僅比一個水缸稍大。當時大量內地移民湧入,用水量大增,工程完成一年後存水量已不敷應用。大潭水塘的設計者裴樂士曾批評,薄扶林水塘需要另行加建,非但不能節省金錢,反導致虧損。

 

水務建議「超前部署」

十九世紀末,香港公共衛生問題嚴重,罹患疫癘致死的英兵人數眾多,薄扶林水塘供水量又不敷應用,提供充足潔淨水成為當時政府的首要任務。然而在一八七七至一八八二年,時任港督軒尼詩爵士與裴樂士,就改善華人衛生問題上產生分歧,於是英政府理藩院決定委任工程師奧斯伯.查維克來港進行調查,並向理藩院提交報告。

 

查維克發現香港供水情況不理想,如水管漏水等問題浪費了不少潔淨水,遂提出多項方案,從多角度嘗試改善香港的供水量和水質。Ling指出查維克當年提出很多水務改革,雖並非全部落實,但當中不少建議均是「超前部署」,例如以「水年」作統計周期,收集總集水量及耗水量的資料,又提出以海水沖廁等,這些建議為二十世紀香港水務發展奠定路向,可算是香港水務的奠基者。上述只是香港水務歷史的一小段,下回再為讀者們探索城門水塘、配水庫等香港水務史上重要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