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返回
留在一代港人心中的村校故事──《村聲迴響:聆聽香港村校記憶》(上)
2025-10-05
留在一代港人心中的村校故事──《村聲迴響:聆聽香港村校記憶》(上)

自七十年代起,香港村校數量從三位數開始下降,現時只有少於二十間。致力於鄉村文化保育與藝術實踐的史嘉茵,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走訪村校,撰寫《村聲迴響:聆聽香港村校記憶》一書,記錄了香港村校給我們訴說的歷史。書中特別收錄了三十間村校校歌歌詞。每首校歌,都是一代人的故事。

 

村校的歷史變遷

有「彎曲之島」之稱的吉澳,位於沙頭角以東,是香港最北面的離島,佔地面積有二點三五平方公里,在六十年代足以容納近五千名居民,如今島民數目只有大概五十名。                                                                         

吉澳公立學校歷史悠久,見證着香港歷史的變遷,也能代表香港各間村校的里程。早在一九一零年代,吉澳居民自資創立「卜卜齋」(即傳統私塾),聘請老師,令島上兒童得以接受教育。直到三十年代,吉澳鄉紳向政府申請資助,把學堂成功轉型為公立學校,建校資金由政府及村民一同承擔,吉澳公立學校便正式成立,成為島上唯一一所學校。六十年代,是吉澳公立學校的輝煌時期,收生總數達九百名學生,當中客家人、漁民出身的學生數量佔大比數。師生同在吉澳居住,島上的學習景象相當熱鬧。

然而,這種盛況只維持到七十年代中。香港農業在這個時期面臨多重困難,留下來的居民也越來越少,香港的村校亦開始漸漸式微。吉澳公立學校因為收生不足,最終於二零零五年停辦,成為一代人的時代記憶。

 

漁民子弟的學校

六十年代,也是香港漁的巔峰時期。漁民一家生活於船上。漁民子女隨家人出海作業,沒法固定地到學校學習。於是,香港魚類統營處便於大埔、西貢、筲箕灣、赤柱等地的海灣設立漁民子弟學校,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除了是漁民的直屬後代子女,漁民子弟學校也會接受陸上的學童入讀。《村聲迴響》一書便記述了一位非客家人,也非漁民的孩子入讀這所學校的溫馨故事。

 

新舊校歌反映城市轉型

坪洋公立學校位於打鼓嶺,是史嘉茵第一間接觸的村校。此校對她的影響非常深遠:「我們自認為對這間學校的校歌簡直是倒背如流了。但當我們召集了各代校友一起錄製這首校歌時,在練習期間,現場有幾位年紀較大的舊生突然說:『我們的校歌不是這樣唱的呢。』我當場感到難以置信。」

隨時代變遷,校歌歌詞也要與時並進。比較新舊版本,坪洋公立學校校歌有數處改動,其中一項是由「萃集農莊子弟」改成「萃集勤勞子弟」,反映着地區發展和香港歷史的變遷。打鼓嶺曾是香港農業發展蓬勃之地,在以農為本的時代,許多學齡孩子會幫忙務農,所以舊版校歌「農莊子弟」所指的就是校生;然而,七八十年代的工業時期,香港農業式微,勤勞工作成了在社會生活的最大本領,是以新版校歌歌詞改成「勤勞子弟」。

 

由村校開展的故事

《村聲迴響》除了記錄各區村校的歷史演變,還有不少人物的故事。吉澳水陸一家,分成客家村和漁民村,兩村文化不同,村民互相排斥,產生許多隔閡和衝突。這兩條村的現任村長分別是客家人及漁民的後代。雖然身份不同,命運仿似要他們走上「不和」之路,二人卻在吉澳公立學校認識,一同唸書、玩耍,關係十分友好。他們現在雙雙成為村長,維護着自己的家,更連繫村內水陸居民,化解多代以來的矛盾。學校為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還一段珍貴的情誼,體現校歌歌詞「水陸一心」的精神

收生不足,令香港的村校越來越少,但這卻絕不代表村校的使命將走到終點,其教育精神仍以不同的形式傳承着。而除了上文提及的吉澳之外,還有坪洋、火炭、葵涌、糧船灣等地的村校故事,等待讀者發掘及感受箇中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