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經歷生老病死,你曾否因為對死亡感到陌生而產生畏懼?《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由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梁樂燊合著,詳細介紹了生前規劃、身後事的處理流程、香港喪禮儀式、殯葬忌諱及迷思、綠色殯葬、哀傷輔導、香港生死教育活動,及真實殯儀個案分享,是一本滿載誠意的殯儀工具書。
《生前死後》概要 ─ 生死三部曲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是劉銳業繼《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及《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後的第三部作品。
《方生方死》在二零二三年出版,為大眾講解遺體運送的操作,特別談及新冠疫情下香港的殯儀業,也探討綠色殯葬、遺體積存、生死教育等議題;事隔一年出版的《身後事》,透過書寫自然及非自然死亡後的遺體處理工作,提高大眾對「身後事」的了解。
劉銳業指出《身後事》關於死後安排,而《生前死後》則是講解生前該如何規劃自己的遺體處理,是《身後事》的延續:「這就像是一本工具書,向大眾講述生前如何安排自己的遺體或器官捐贈,甚至是立遺囑、財產分配的安排,當中都有所涉獵。」除此以外,本書還加入了「哀傷輔導」的章節,望為突然失去至親的家屬提供情緒支援。
為甚麼要生前規劃?
死亡不知何時降臨,但它卻是人生中必然發生的事。面對未知,我們只有在生前為自己好好規劃,以免留下遺憾。劉銳業提到向家人好好表達自己死後的意願非常重要:「許多器官捐贈個案失敗,是因為往生者沒有向家屬表明意願,而家屬受傳統華人文化觀念影響,令往生者無法如願以償。」
死亡對傳統華人社會是忌諱,面對朝夕相見的家人也難以啟齒。事實上,香港有不少機構,例如:聖雅各福群會會提供生死教育,協助市民在生前表達意願,規劃死後的殯葬安排。此外,食物環境衞生署亦推出綠色殯葬登記名冊,為市民提供一個向家人傳遞意願的途徑。
破解殯葬儀式的迷思
本港不少殯葬儀式也是約定俗成,市民對當中的習俗有著大大小小的誤解。譬如部份人以為破地獄是道教葬禮法事必不可缺的儀式之一,然而劉博士指出英年早逝或是枉死的先人,才需要這個儀式。此外,許多人認為「門前報喪燭」的傳統習俗是為了給往生者指路回家,劉博士指這只是一個告訴鄰居「此家在服喪」的訊號而已。以往人們會在喪禮中用白幔和白蠟燭,如今為了避免火災,已逐漸減少使用白蠟燭。
隨著時代轉變,考慮綠色殯葬的人數也在逐步上升,但仍有部分市民對綠色殯葬存在誤解。劉博士澄清綠色殯葬是讓往生者回歸自然的一種方式,使家屬能於自然景象中體現先人的存在。儀式簡約卻蘊含深遠的意義,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積極推行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明白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及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活在當下。同時消除人們對死亡的不安和不解。」劉博士認為應將「生命教育」列為重點價值觀教學之一,例如讓大專院校學生體驗殯葬行業,令他們了解喪葬並非只有單一的傳統儀式,並認識與綠色殯葬、殯儀基金的相關政策等事宜。
《生前死後》裏收錄了許多真實個案,每一個生命故事都引人深思。生死有時,讓我們把握生命的期限,珍惜光陰,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