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天,大家都注意蚊的出現,因為不小心被蚊咬,不單止會覺得痕癢,更有可能感染由蚊傳播的疾病。大家對蚊有多少認識?
根據國際昆蟲學研究,蚊早在侏儸紀時期已經存在。牠們性命較短,一般只會存活2-4周。要分辨蚊的性別,最直接的方法是留意牠會否吸血。原來只有雌性蚊才會吸血,牠們與雄性蚊交配後,需要通過人或動物的血液,為卵的發育提供蛋白營養。而根據昆蟲學家研究,雄性蚊的口器構造沒有辦法刺破皮膚,無法吸血。牠們靠植物中的糖分維生,有研究亦指出,雄性蚊會根據花的顏色、氣味和含糖量去「挑食」,而且比雌性蚊還挑嘴。
大家以為大雨可以某程度上消滅飛得非常慢嘅蚊,但雨滴其實威脅不到蚊的生存。雖然蚊遇到雨水會承受相當於自己體重50-150倍的重力,但蚊有強大的外骨骼,可以支撐大負荷,化解雨水衝擊力。對蚊而言,雨水撞擊的力量猶如碰到一片羽毛般輕。大雨過後,絕大部分蚊會在有積水的地方滋生,而潮濕環境更加有利蚊的生長和存活,所以大家要定期清理居所附近積水。
這次,我們「自然.學」到更多關於蚊的知識。蚊可以傳播不同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和近期大家密切關注的基孔肯雅熱。所以大家切勿掉以輕心,要做好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