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泛指文學傳統中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過,追溯詞源,「經典」一詞最初專指「經學文獻」(即詮釋儒家義理而又得到官方承認的典籍),如漢代便有「六經」之說 (也稱「六藝」)。隨着時代變遷,人們對經典一詞有不同的理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梁德華重新研讀從先秦到民國的重要經典文本,帶讀者重新發掘古籍中蘊藏的智慧。
盡人事聽天命:孔子的處世智慧
在古代中國,人們往往視考取官位、仕途通達為成功。孔子推崇「君子」的概念,在世人的印象中,君子應當是發憤圖強、積極進取。然而,官場暗潮洶湧,權力傾軋不休,個人際遇變幻莫測,孔子主張人應審時度勢,才決定應否為朝廷效力。《泰伯·第十三章》記載:「子日:『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倘若「天下有道」,則應把握時機施展才學,建功立業;反之,若「天下無道」,則應棄官歸隱,遠離禍端。
孔子極其珍視生命,因此強調在恪守最根本的道德準則之餘,亦須懂得避開危險。在孔子的處世智慧裏,「知命」為君子不可或缺的智慧特質—時局發展與個人際遇終究受命運主宰。唯有以冷靜目光審視世間百態,培養接納失意的寬闊胸懷,方能在內心開拓出一片澄明豁達的安頓之境。
萬卷書萬里路:司馬遷的遊歷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西漢「史聖」司馬遷卻能二者兼備。在其弱冠之年,司馬遷已遍遊中國東南與中原諸地,期間他訪問遺老,也細膩觀察到儒家學說對當代仕人的深遠影響。這些見聞成為《史記》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及後司馬遷擔任郎中後,更奉命出使巴、蜀、滇中等邊陲要地。司馬遷一生遊歷甚豐,其見聞多載錄於《史記》「太史公曰」的獨特體例之中。此一創舉不僅開創了史書論贊先河,更為後世史籍樹立了嶄新的典範。
言有物言有序:《史記》的修辭藝術
《史記》之可貴,不僅在於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學成就,更在於其獨樹一幟的修辭藝術。《史記》篇章組織嚴密,篇中文字每每前後照應,清代大儒方苞更極力推崇《史記》為學習古文「義法」的圭臬:「義」者,謂其「言有物」,內容充實深刻;「法」者,謂其「言有序」,章法縝密有度。
以〈游俠列傳〉為例,郭解既是矚目的登場人物,也是串連史料的關鍵。篇中提及「少年慕其行」及「報仇」,早已埋下伏筆。接着,後文描寫郭解因捲入復仇風波而喪命,每一段落都是有序地建構起主線全貌的磚瓦,彼此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經典:文化的永恆印記
經典的光芒可以跨越時空,照映今人。每部耀眼的作品揭示時代的精神,無論是孔子的處世哲學、《史記》的嚴謹構思......當我們翻開這些歷盡滄桑的典籍,就能感受到其中永不褪色的智慧。經典是甚麼?它們是歷史的足印,文化的火炬。
收聽《重讀經典-從先秦到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