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返回
細水長流,傳承之音:《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下)【開卷樂】
2025-07-04
細水長流,傳承之音:《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下)【開卷樂】

 

上世紀,廣東傳統說唱——南音透過收音機傳出繞樑的餘音,曾經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香港非物質文化系列」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研究中心策劃,其中《南音》的兩位編者——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陳子晉,一同細說南音的今昔面貌。

 

南音名曲—— 《男燒衣》

除了《客途秋恨》,另一首耳熟能詳的南音便是《男燒衣》。談起此曲,阮兆輝分享當年往事:「有次在電視節目《歡樂今宵》中,恰好中間有個三分鐘的空檔,編導讓我唱首粵曲,可是上哪裏找三分鐘的粵曲呢?當時我靈光一閃,決定演唱《男燒衣》的尾段,反應意想不到地熱烈。隔日,老闆『文嫂』來電,如是者在她的慷慨支持下我便灌錄了些南音唱片,往後陸續推出系列作品。」

《男燒衣》講述男主角失去了心愛的女伴,癡情訴哀。末段艇嫂見他可憐,便介紹另一位美女作伴。縱使曲中沒有直描男主角的回應,但聽眾亦可由艇嫂的反應,側面洞悉男主角已接納新伴,一掃方才的悲愁,樂曲氣氛也馬上產生變化,諷刺得令人哭笑不得。

字即為譜——南音的演奏特色

《男燒衣》的魅力在於通俗輕鬆,演唱者可隨意添加助語詞或形容詞,利於營造氣氛,陳子晉指出南音的獨特之處在於字即為譜。事實上,南音藝術自古流傳,並無固定樂譜可循。藝人表演時能融入創意,展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曲首的器樂前奏稱作「板面」,每位樂手皆能在既定節拍中加入即興創意,賦予樂曲嶄新面貌。

這種創作方式與西方音樂大異其趣:後者主要仰賴作曲家完整譜;而南音則容許在基本旋律框架下,任由樂手發揮創意。正因如此,每次演奏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呈現,同一曲目經不同藝人演繹,展示千姿百態的風采。

 

學府的參與至關重要

如今,南音從大眾文化變成了小眾愛好,發展最大困境是缺乏展示舞台,難以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200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學重新出版了已故南音藝人杜煥的錄音專輯《訴衷情》,讓南音重新引起大眾關注,也激發了不少研究者的興趣。從保存紀錄到策劃推廣,學府的推動與這項日漸式微的藝術息息相關。

並非為了再度流行,而是延續下去

時代變遷,今日的社會風貌與往昔大不相同。阮兆輝與陳子晉坦言,在資訊爆炸的當下,南音確實難復昔日盛況。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年輕一代願意延續南音這項傳統。兩位學者都深切期待未來有更多新人投身南音的研究,讓這項珍貴的文化在詳實的學術記錄中悠久傳頌。

收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