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這個自然現象與全球暖化有很大關係,這次就來談談背後的科學原理。
珊瑚由很多個珊瑚蟲單體組成,適合生長在攝氏20-28度的海水,他們大部份都是透明,身上五彩繽紛的顏色其實是來自蟲黃藻。牠提供光合作用養分,與珊瑚蟲互利共生。珊瑚對生長環境非常敏感,海水溫度上升是其中一個影響珊瑚與共生藻共生關係嘅因素,只要水溫持續低於攝氏18度,或者高於攝氏30度,珊瑚都會排出共生藻。
當珊瑚面臨環境壓力影響,本來共生的蟲黃藻會逐漸離開珊瑚體內,剩下透明的珊瑚蟲和骨骼,正因為蟲黃藻離開,本來色彩鮮豔嘅珊瑚就變成白色,這就是珊瑚白化現象。珊瑚白化只是一個警號,並不代表珊瑚死亡,只要環境變好,珊瑚都有機會重新接收蟲黃藻,慢慢恢復。但情況沒有改善的話,珊瑚就會逐漸衰退、死亡。
這次,我們「自然.學」到海水溫度如何影響珊瑚生長,以及珊瑚白化的過程。隨著全球高溫屢創紀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和國際珊瑚礁倡議組織(ICRI)在2024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全球珊瑚礁迎來第四次大規模白化,情況值得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