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胭脂扣》到《客途秋恨》,乃至近年港產電影《破‧地獄》,戲中的角色均有演唱南音。縱使時代更迭,南音始終勉力延續,未曾隱沒於世。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由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研究中心策劃,其中兩位編者包括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以及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陳子晉,一同細說南音的源流。
尋根覓脈:廣東說唱體系
談到以粵語表演的傳統技藝「南音」從何啟始、從何而來,研究學者各持見解。根據清初學者屈大均於《廣東新語》記載,從江蘇、浙江而來的「摸魚歌」,因方言之誤,循着海路流傳至廣東後,就變成了「木魚歌」。木魚本為誦唸佛號時使用的節拍樂器,雖偶有其他曲藝運用這項宗教法器,但以其為名的「木魚歌」卻從不敲木魚,引證語言混淆的說法更有所依。
阮兆輝提到木魚、龍舟、南音、板眼皆歸納於廣東說唱體系,看似迥異的四種唱法,能夠彼此互調,木魚能唱成南音,南音亦能唱成木魚,而這個排序方式,立根於「從無到有」的概念:「木魚」無拍子、無奏樂,全曲清唱;「龍舟」加上了鑼鼓作敲擊,添上節奏感;「南音」再加上節拍;「板眼」則是南音唱法的精練版本,演唱快了一倍,較南音更濃縮和簡化。
阮兆輝特別提到:「從前的文人雅士和學者認為南音屬下九流的學問,不屑細談,縱使其於日常生活中可能是戲曲愛好者。」究竟南音是從落地廣東後才開始演變而來,還是在傳播途中逐漸成形,目前無從考究。文獻散迭、記載不詳,種種原因形成歷史的缺頁,使得追溯南音起源的戲曲史研究困難重重。
雙生面貌:地水南音與戲台南音
常聽南音的人,多半聽過「地水南音」和「戲台南音」兩種類型,究竟兩者有何異同?
阮兆輝提及過去教育不普及的時代,失明人士能從事的職業不多,一般主要有占卜、推拿和唱南音三種。「地水」原指占卜卦象。有些研究者因名稱差異,誤以為「地水南音」和「戲台南音」是兩種曲藝。事實上,它們的曲式並無分別,只是當南音進入粵劇舞台後,台上伶人演唱的定調、行腔因應唱戲風格作出調整,令南音𧗠化出另一種韻味。地水南音的代表藝人有白駒榮,而戲台南音則以新馬師曾最為人熟悉。
經久不衰:名曲《客途秋恨》
提起南音,便不能不提代表作《客途秋恨》。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繆艮蓮仙字,為憶個多情妓女麥氏秋娟……」這段的《客途秋恨》的開首耳熟能詳,原來早期並不存在曲中,乃由後來的藝人添加,好使聽者理解曲中人所思為誰。阮兆輝分析《客途秋恨》能躋身南音經典,或與其文白交融的詞章有關——既不市井俚俗,又不至於過分深奧;此外,南音的旋律變化寥寥,若然曲目冗長,難免讓聽眾生厭,《客》的篇幅精煉,長度適中。後來,此曲更得粵劇名伶白駒榮傾心傳唱,領起戲班演唱此曲的風潮,由是其知名度遞增,漸漸脫穎而出,成為「曲中魁首」。陳子晉笑言,在南音課堂上演奏一曲《客途秋恨》,彷彿是象徵性的開幕儀式。
收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南音》(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