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班牙小說作家哈維爾.馬里亞斯(Javier Marías)創作的《如此盲目的愛》(Los enamoramientos,又譯《迷情》),講述一名馬德里女編輯——瑪麗亞.多爾茲,米格爾和路易莎這對夫婦相識的經歷。瑪麗亞本來只是米格爾夫婦生活的旁觀者,後來卻因為一宗命案,讓她有機會介入觀察對象的生活,並從中不斷接收與自己認知不符的「事實」。
對他人建構的形象,是自我慾望的投射
《如此盲目的愛》的西班牙原文「Los enamoramientos」意即「迷戀」。在故事中,瑪麗亞透過觀察米格爾與路易莎日常的互動,從而不斷確立他們「完美夫婦」的印象,但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慾望的投射,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
長篇心理獨白令讀者投入角色,反思現實
小說家通常會避免大量使用對話及內心獨白,以免妨礙敍事,但馬里亞斯卻反其道而行——《如此盲目的愛》中有大量獨白,書寫瑪麗亞自我辯駁的過程,有人稱這種手法為「意識流2.0」。即使一直以來予人印象良好的角色,瑪麗亞都會因對方一次惡行而反復否定自己對他的看法;有時她會為對方設想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建立或挽回她認為最貼近事實的面貌。故事裏其中一幕最精彩的情節,莫過於瑪麗亞開始懷疑米格爾的生意伙伴——迪亞斯,是謀殺米格爾的嫌疑犯。這段敘事轉向了對「記憶可塑性」的論證:我們重述往事時,究竟是在重構事實,還是創造新現實?我們是否只是在創造迎合既有信念的「真實」?馬里亞斯這種獨特的寫作風格,獲文學評論家評為「思考性文體」,長篇的心理獨白打斷情節發展,讓讀者暫時投入角色的思緒長河之中。此外,書中各種真真假假的描述也為讀者帶來「他者聯想」及「自我意識」的反思,非常適合喜歡哲理思考的讀者。
作家拿捏資訊,與讀者隔空互動
小說家的工作除了建立情節外,還要適當地安排資訊出場的時間點,才能為讀者製造驚喜。出色的作品有時甚至可以用資訊誤導讀者,為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譬如《如此盲目的愛》的開首寫道:「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米格爾・德思文或者德文內,也是他的妻子路易莎最後一次見到他。這不免有些奇怪,或許有失公平,因為畢竟她身份不一樣,是他的妻子……」這段敍事的訊息量很大,加上書名有「迷戀」、「盲目的愛」之意,很容易令讀者誤以為瑪麗亞是第三者,而往後讀者對故事的想像也會逐一擊破。作者與讀者之間這般的隔空互動,也彰顯馬里亞斯深厚的寫作實力。
補充資訊:馬里亞斯的生平
馬里亞斯在西班牙馬德里出生,是西班牙最著名的當代作家之一,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有如此美譽,父母對他文學觸覺的培養功不可沒。他的母親為翻譯家,自小培育馬里亞斯精確的語言運用能力;父親是哲學家,他因反對佛朗哥獨裁統治的立場而遭受政治迫害。為此馬里亞斯逃至美國,直到西班牙的政治環境緩和才回國。故此,我們在馬里亞斯的早期作品中也不難發現流亡者的元素;而其父親,便是流亡者角色原型的重要參照。
收聽《如此盲目的愛》(I)收聽《如此盲目的愛》(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