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幻──打鼓嶺的歷變》——揭開禁區歷史與文化傳統|【開卷樂】
大家對打鼓嶺的認識有多深?香港歷史研究者、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黃競聰寫下《歷史虛幻──打鼓嶺的歷變》一書,呈現打鼓嶺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傳統。全書共分上、下兩篇。上篇〈沿革篇〉談打鼓嶺的歷史;下篇〈社會文化篇〉則漫談打鼓嶺的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活動及保育工作等。
為何叫打鼓嶺?
要認識打鼓嶺,先由名字入手。黃競聰指出打鼓嶺一詞最早出現在《新安縣志》中:「打鼓嶺在六都,俗傳風雨夜聞鼓聲」。由於打鼓嶺北方沒有任何天然屏障,當冬季刮起強勁的東北季候風時,常發出如打鼓聲的迴響,打鼓嶺因而得名。關於名字起源還有另外兩個說法,均與防衞有關。有指在清中葉年間,打鼓嶺村民在簡頭圍附近山丘設皮製鼓,每當遇到深圳黃貝嶺張氏來襲時,便擊鼓通知村民聯合抗敵。另一說法則指,清初時海盜為患,以擊鼓通知村民防禦海盜,因此有了「打鼓嶺」這個名字。
遷界與衝突
打鼓嶺發展歷史上其中一個轉捩點,與清初頒佈「遷界令」(又名遷海令)有關。當時順治帝為防範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於是將沿海居民遷往內陸。打鼓嶺也屬遷界範圍內,書中提到:「清兵盡把香港區內房屋拆毀,以絕居民回區之心,致使前代文物建築無存。」
然而,遷界令不得民心,更令沿海居民與反清軍合作。清政府遂決定重建村落,並引入不少外來人遷入新安縣。當時,大量客家人遷居於此,但由於土地與經濟資源有限,故經常與本地大宗族發生衝突。雖然客籍人士在經濟能力和人口難勝本地人,但通過鄉約結盟、組織更練團等,形成由本地及客家村落結盟的自衛組織,與本地宗族也有一拼之力。
二戰後設立禁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打鼓嶺的發展迎來另一個轉捩點。當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邊境地區,政府遂於一九五一年在新界邊境設立禁區,以阻截非法入境者。當地設有警崗及管制站,住在市區的香港人不得進入,但原本生活在禁區的村民則可繼續定居。然而,禁區的設立令民生及基建設施發展滯後。
黃競聰提到當年研究打鼓嶺的契機,與蓮塘口岸即將開放有關。隨着香港回歸,這片位於邊境的緩衝地帶漸漸失去作用。禁區在二零一六年開放,加上蓮塘口岸開通,許多基建及民生設施陸續進駐。回顧多年發展,黃競聰感嘆:「剛考察時,還看見村落,幾個月後已變成一個地盤;再過一年後,村落已搬到另一個地方。這種滄海桑田的感覺,正是這本書叫做歷史虛幻的原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鼓嶺區內還有不少歷史古跡及傳統習俗,其中打鼓嶺坪源天后誕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書中亦記錄了坪輋舞火龍及當地盂蘭勝會等資料,供讀者們深入了解。
收聽《歷史虛幻:打鼓嶺的歷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