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返回
浸大「華語作家創作坊」——駐校就是生活和旅行之間的狀態【開卷樂】
2025-05-09
浸大「華語作家創作坊」——駐校就是生活和旅行之間的狀態【開卷樂】

香港浸會大學自2020年起創辦「華語作家創作坊」,邀請不同地區的華語作家駐校,參與講座、對談及寫作班等活動,促進華語文學交流。今年,創作坊於328日至428日期間舉辦第五屆「華語駐校作家計劃」及「香港駐校作家計劃」,邀請到內地作家王占黑、馬來西亞作家龔萬輝和香港小說家譚劍駐校。他們除了參與作家對談、個人講座和主持寫作班外,閒餘時還會走出校園,體驗香港這座城市。

 

《正常接觸》: 無常中的日常

王占黑,2018年憑小說集《空響砲》獲得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2022年,她再憑《韋馱天》獲第七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獎。王占黑擅於運用吳語方言、成熟文風和白描手法,而故事內容大多關注城市勞動階層的生活。

2024年王占黑出版小說集《正常接觸》,收錄20202022年創作的六篇中短篇小說,描寫新冠疫情下的眾生相。王占黑指自己沒有在作品中寫大歷史,反而以個人角度切入,寫大時代下的生活細節。例如書中的篇章<清水,又見清水>,描寫一位渴望前往觀看2020年冬季奧運的上海中年女性,但旅程卻因疫情而無疾而終。故事寫主角幻想在沒有疫情的平行時空下,生活會如何不一樣。

 

在城市漫遊中尋找樂趣

被問及在香港駐校期間的日常生活,王占黑提到沒有工作便會出門閒逛,通常沒有具體清晰的計劃,「基本就是坐公共交通,到沒去過或聽過的地名便下車,隨意蹓躂,看看這邊的人住的房子、過的馬路,吃的東西和整個社區的氛圍......不知不覺地會逛很多。」她笑言與香港讀者見面時,不少書迷會關心自己在香港的衣食住行,也會推介美食與香港特色街道。

王占黑也聽廣東歌,甚至去了歌詞中提到的香港街道;她又會到訪各區的公共屋邨,觀察周邊設施和路邊商舖。王占黑亦特別留意到星期日外地傭工的聚會,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予人一種放鬆的感覺,跟平日的香港很不一樣,「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想認識這個城市的現在和過去。駐留與旅行的分別是......旅遊通常只去地標景點、博物館,了解一些已經成為共識的歷史;如果駐留一段時間,就有更多時間和機會體驗多元化的生活,了解城市的層次會不一樣。」

 

《人工少女》: 來自現實生活的虛構情節

另一名駐校作家龔萬輝亦屢獲殊榮,包括台灣聯合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和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家獎等。2022年,龔萬輝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人工少女》,寫父親帶自己的人工女兒到處尋找已經消失的地點、記憶的過程。故事看似天馬行空,但當中不少情節是來自作者自身經驗和回憶,並回應疫情的情景。他分享小說的構思:「多年前與太太計劃生小孩,整個過程充滿挫折,雖然失敗告終,卻催生小說裏塑造人工少女的形象。」

作家身份以外,龔萬輝也是一名畫家,閒餘時會到訪各種小說中描繪的香港風景,像是西西筆下的土瓜灣、美麗大廈等,他指現實的場景雖然與想像的不一樣,但「驗證」的過程十分有趣。龔萬輝又到訪過九龍城寨公園,他指城寨消失了,但是個充滿魔幻和故事地方,而文本、電影均留下城寨已消失地方但曾經存在過的模樣,而這也是創作最有趣的地方。

2016年龔萬輝曾參加過浸大的寫作坊。今次在香港駐留一個月,讓他可以放慢步調,細味這座城市的風景。與讀者交流期間,龔萬輝發現香港與馬來西亞兩地讀者對作品的共鳴不同,「馬來西亞讀者對老街區和城市變遷比較有共鳴,香港和台灣則對次文化、漫畫、電玩、動畫等這些同代人經歷過的回憶更有共鳴。」

收聽 香港浸會大學《華語作家創作坊》